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聚焦

《邹碧华传》公司篇(十四)弟弟

    邹碧华是求一个安全的网赌网站(中国)有限公司1984级本科、1993级硕士和1996级博士员工,投身司法工作26年。20141210日,他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  
   
在邹碧华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此缅怀故人,从20151210日起,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连载《邹碧华传》中描写他在公司求学经历的相关章节,谨以此纪念这位甘当“燃灯者”的优秀公司法律人。

《邹碧华传》内容简介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优秀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而是从容细致地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
    全书共分六章六十一小节,以邹碧华的童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为序,翔实记载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 人物。从普通当事人到法院管理层,从一线基层法官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从中国求一个安全的网赌网站莘莘学子到美国联邦地区法院高级法官,本书在娓娓道来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 邹碧华、一个成长的邹碧华、一个不断奋进的邹碧华。本书执笔人严剑漪在撰写过程中辗转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四地,寻访邹碧华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 员工、同事以及案件当事人136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浏览120小时视频、查阅2万余份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再现邹碧华励 志一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邹碧华的职业生涯、法治信仰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不懈努力的拼搏 精神。
    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 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倾力设计;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篇章之首的诗词则由邹碧华的好友、书法家帅圣极先生书写;书中还收录了邹碧华生前亲自所画的珍贵画 作以及很多第一次面世的照片。
    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具有标本意义的中国法律人传记。

19978月的一个傍晚,在江西省奉新县文化馆上班的邹俊华像往常一样回到家,茶几上放着一封写给他的信,他拆开信封读了起来。

这是北京一个艺术类考前培训中心寄来的招生简章,培训中心在北京为第二年报考艺术学院的年轻人开班,分专业课与文化课,学期一年,授课老师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退休教授组成。

邹俊华有些心动,他把招生简章递给邹连德:“爸,我想去试一试。”

邹连德戴上眼镜仔细看了看:“嗯,我去问问你大哥的意见!”他立即给远在北京的大儿子邹碧华打去电话。

“很好啊!对提升俊俊的专业水准很有帮助,是个好机会,你让他来北京读!”邹碧华非常赞同。

“好。”邹连德应道。

邹家的孩子从小就在父亲邹连德的熏陶下对画画感兴趣,邹碧华选择了法律,邹俊华则一直没有放弃画画,只是在初中毕业时,由于父亲的一次“失误”,邹俊华误打误撞地考入了艺校中专,邹连德对此一直懊悔不已。

那是在1992年,邹俊华即将初中毕业,江西省宜春文艺学校来奉新县招生,邹连德看着正在备考中的小儿子,忽然心生一念:“不如让俊华去这个中专学校考一考,锻炼一下考试经验?”

这样想着,他便让16岁的邹俊华参加了宜春文艺学校的专业考试初试。考试很简单,就是画一幅静物素描,邹俊华画完就走出了考场。全家人都没太在意考试结果,那只是一个考前预练而已,邹俊华继续闷头在家准备中考。

一天晚上,宜春市教委突然给邹连德打来电话:“你儿子怎么还没到宜春文艺学校报到?马上要参加专业复试了!”

邹连德一愣:“我们只是借这次机会让小孩子去锻炼锻炼,没打算真的考文艺学校!”

“你儿子的专业初试已经通过了,被列入艺校的复试名单,复试就在明天,他必须参加,否则将取消中考资格!”

市教委的一番话让邹连德惊出一身冷汗,他赶紧带着邹俊华连夜赶到宜春文艺学校,参加了第二天的专业课复试。

很快,邹俊华通过了复试,又通过了中考,最后进入了原本并不打算去的宜春文艺学校。

艺校有艺校的好,毕业时学校包分配,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公务员编制。但艺校的课程偏重于专业课,对文化课草草了事,甚至都没有安排英语课,这对于一心想考艺术学院的邹俊华来说非常不利。

邹俊华一直希望将来能够进入中央美院之类的艺术学院学习,但艺术学院的录取必须通过两个考试,一个是专业考,一个是高考,也就是文化考。如果通不过文化考,想进艺术学院就只能是个幻想。但现在他“不小心”进了艺校,文化课的教学水准一落千丈,连个英语课都没有,将来参加高考的难度可想而知!

1995年,邹俊华从艺校毕业,然后进入文化馆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报考艺术学院的念头。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19979月,邹俊华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培训中心在朝阳区的管庄,平时上课是在北京市冶金管理干部学院的教室里,学员住宿也在那里。

几天后,邹碧华兴冲冲地来了。

邹碧华()从小就非常照顾小弟弟邹俊华,邹俊华最爱听的也是大哥邹碧华的话。

“怎么样?俊俊,培训班的感觉还好吗,这里的生活还适应吗?”邹碧华从小就特别疼爱小弟弟,现在兄弟俩都在北京,他这个做哥哥的俨然成了“半个父亲”。

“挺好的,挺习惯的。”邹俊华的性格比较内向,从小到大喜欢跟着大哥,现在到了北京又看见大哥,心一下子踏实了。

邹碧华转过头和宿舍里的同学打着招呼,突然瞥见弟弟的床上有一个用毛衣折叠起来的“枕头”。

“走,我们去买些生活用品和衣服去!”他拽着邹俊华来到培训中心附近的商场,一口气买了许多日用品,包括一个枕头。

“你现在除了专业课,文化课也不能耽误,尤其是英语。我帮你在公司找了个英语老师,你每周末到公司来补习英语。”晚上,邹碧华带着弟弟走进一家小饭馆,点上两菜一汤,边吃边说。

“嗯,知道了。”邹俊华点点头。

“以后我每个月都会给你生活费,钱省着点用,不过吃饭不要省,吃好一点,营养很重要!”

“噢!”

“这个周末你就到公司来上英语课,我周末去上海,你来了以后直接找我的同学——臧立和黄豪。”邹碧华给弟弟留了地址和姓名。

“好的。”邹俊华说。

走出饭馆,一阵夜风吹来,北京的秋夜特别凉。邹碧华在饭馆门口的水果摊买了一大袋梨,然后塞到了弟弟手中。

“我回公司去啦,你好好照顾自己,记得周末过来!”邹碧华千叮万嘱。

“嗯!”邹俊华对着大哥笑了笑。

目送着大哥的背影渐渐远去,邹俊华拎着一袋梨慢慢踱回了宿舍。

那个周末,邹俊华早早地结束了绘画课程,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画具,然后直奔公司。

管庄离公司很远,几乎要横穿整个北京市区。邹俊华背着背包行走在小路上,两旁是热闹非凡的小店和服装摊位,商家此起彼伏地播放着任贤齐的《心太软》:“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邹俊华笑了,北京让他觉得既新鲜又有趣。

112嘞,112嘞,地铁、东四、美术馆嘞!”小巴来了,售票员扯着嗓子在招揽生意,邹俊华挤上了车。

小巴的座位很有限,售票员在狭窄的过道里放上了小板凳,邹俊华只得坐在小板凳上将就一下。但小板凳毕竟不舒服,过了几站,后排的乘客下车了,邹俊华赶紧换了座位。此时,他听到车站上的人在问售票员“有座儿吗”,售票员用夸张的声音喊道:“有,大——座儿!”那个“大”字的音拉得特别长,让邹俊华忍俊不禁。

走路、坐小巴、换地铁、乘公交,整整三个多小时,邹俊华好不容易来到了公司。走进公司南门,他感到一种别样的亲切,也许是因为大哥在这里读书,他觉得校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

小心地推开宿舍的门,邹俊华看见了大哥的室友臧立。

“你好,我是邹碧华的弟弟……”

“哎,你来啦!”臧立热情地站起身,“来,来,进来坐!”

浓眉大眼的臧立把邹俊华请进屋,寒暄几句后便出去找黄豪了。一会儿,邹俊华听到走廊里传来一阵渐行渐近的脚步声,一抬眼,看见了黄豪。

一副银丝边的眼镜,深深的眼窝加上突出的眉骨,蓝黄格子的衬衫,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精明。黄豪是英语专业的博士,邹碧华委托他给弟弟安排英语辅导老师。

“太像了,和碧华太像了!哈哈!”黄豪盯着邹俊华看了一会儿,哈哈大笑起来。

不一会儿,一位女生翩然而至。

“来了啊,快进来!”黄豪招招手,然后转过头对邹俊华说:“俊华,这是你的英语老师。”

“你好,我叫高健,就读于人大外语系四年级。”女孩非常大方地冲邹俊华笑了笑。

“你好。”邹俊华不好意思地站起身。

“不打扰你们上课了。”黄豪对高健说道:“对他要求严格一点!”

“好的。”

于是,邹俊华开始了紧张的英语学习。每逢周末他便往返于管庄和公司之间,高健仔细地给他安排复习计划,同时要求他每周背诵一篇英语课文,增强语感和提高词汇量。

邹俊华渐渐和大哥的同学们熟稔起来,一次,他发现黄豪的宿舍里放着一架电子琴。

“我以前是学器乐的,也是从艺校毕业,我那个艺校也没有英语课,后来我发现自己成不了名,就开始自学英语,现在成了公司英语系的博士。”黄豪轻描淡写地说道。

邹俊华听得热血沸腾,黄豪的经历太鼓舞人了,原来眼前的博士和他一样也是艺校毕业后开始奋斗的。

“其实学英语也没什么诀窍,就是多花时间。碧华的英语很不错,他到现在还在坚持背单词,你要向你大哥学习啊!”黄豪说。

“嗯。”邹俊华很高兴听到别人夸赞大哥。

又一个周末,邹俊华来到宿舍,突然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是大哥回来了!

“俊俊,”邹碧华转过头,调皮地看着弟弟,“英语课上得还好吗?”

“挺好的。”邹俊华笑着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不一会儿,高健到了,邹碧华让出空间,径直走出房间,顿时走廊里到处都是邹碧华欢声笑语的打招呼声,整个楼层因为他的出现而变得热闹起来。

英语课结束后,邹碧华回到宿舍,一看臧立坐在电脑边上,赶紧跑过去把臧立“撵”开,自己一屁股坐下来玩起了电脑游戏。

“俊华,你挺乖的,不像你哥,简直就是一个坏蛋”!臧立笑着对邹俊华说。

第二天上完英语课,邹碧华带着邹俊华、黄豪、臧立、高健一行来到公司旁边的“旺福楼”餐馆吃饭。

入座,点菜。一圈人围坐在包房的圆桌旁,左一句、右一句地聊开了。

“俊俊,你一定要有信心,英语肯定能学好!当然,信心是建立在大量刻苦努力的基础上。”邹碧华表情丰富地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天坚持背单词,有一次在公交车上,钱包被人偷了都不知道!”

“哈哈!”周围一片笑声。

菜一道道上,气氛越来越热烈。邹碧华站起身,端着酒杯对黄豪和臧立说道:“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照顾我弟弟啊!”说完,豪爽地一仰头,杯中酒一饮而尽。

“俊华,你知道吗,你大哥和黄豪是我们宿舍楼里有名的‘东邪西毒’啊,我们都叫黄豪为‘黄药师’,哈哈!”

“俊华,你以后有什么事尽管和我们说啊!”

“俊华,你有什么要求要和高健说啊……”

“俊华……”

邹俊华开心地笑着,满桌子的人都那么热情、纯粹、无邪,就像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杂质。

就这样,邹俊华在北京的培训正式开始了。每周一至周五,邹俊华在管庄学习,周五下午直奔公司,周日赶回管庄的培训中心。邹碧华则频繁地穿梭于北京和上海两地,弟弟平时的生活基本由臧立来照料。臧立很细心,早上常常给邹俊华备好曲奇饼干和牛奶,中午、晚上则带着他去食堂吃饭。邹碧华要是回公司了,宿舍床不够,他和邹俊华就会轮流到其他宿舍里“蹭”床睡,反正博士宿舍楼里有的是空床。

天气渐渐变冷,邹碧华带着邹俊华去买衣服,看见弟弟用钱有点犹豫,他潇洒地说道:“俊俊,你不用担心钱,我现在赚得多!”

邹俊华的心里阵阵暖意,大哥对他简直就是掏心窝地好,而他能够报答大哥的就是用功读书!

背诵、默写、做考卷,邹俊华的英语很快有了起色。一次模拟测试,他考了70多分,这可是质的飞跃啊!他欢天喜地地拿着试卷来到公司,邹碧华、黄豪、高健挨个儿传阅。

“美院的英语分数线是多少来着?”邹碧华问。

60分。”邹俊华喜滋滋地回答。

兴奋不已的邹碧华递了一根烟给黄豪,然后自己也往嘴里搁上一根,点燃后,猛吸了一口。“看来有希望!”他对着黄豪说。

“嗯,很有希望!”黄豪开心地说道。

邹碧华一口接一口地吸着烟,时而坐下,时而站起,更多的时间是在宿舍里来回踱步,弟弟的进步让他兴奋不已。当晚,邹碧华给了高健500元以示感谢。

转眼之间,春天来了。北京的春天很少下雨,偶尔来一次湿润的雨丝,便把一个冬天储存的干燥一扫而尽。

“专业考试要开始了,你接下来要进行专业方面的冲刺,英语辅导暂告一个段落。”邹碧华对邹俊华说。

于是,邹俊华不再往公司跑了,他每天紧张地扑在画室里,时刻准备着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

每年的三四月是艺术院校专业考试的时候,培训中心的同学手上都拿着一大堆的招生简章,邹俊华也和别人一样,开始计划起自己的赶考路线来。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考试时间,一个考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学校,只要时间上能够错开。邹俊华首选上海戏剧学院,其次是南京和西安的两家院校。

4月初的一个上午,邹俊华打电话给邹碧华,将自己的赶考行程告诉了大哥:“我第一站去上海,大哥。”

下午,邹俊华接到邹碧华的电话:“俊俊,机票已经给你订好了,今天晚上的,你赶快准备一下,过会儿去机场!”

邹俊华顿时措手不及,他原打算过两天买张火车票去上海,没想到大哥竟然给自己买了飞机票!

“机票都订好啦,你哥对你真好啊!”同宿舍的人一边帮着邹俊华收拾行李,一边啧啧羡慕道。那年头,参加艺术类考试的考生都很清苦,为了节省路途开销,很少人会选择坐飞机,一般都是坐火车,而且是硬座,邹俊华这一“飞”在同学中着实奢侈了一把。

匆匆忙忙理完行李,所有的日常用品都装进了一只硕大的箱子里,邹俊华有些发愁,这么大的箱子可怎么带走啊?

“哥,我那些东西太多了!”他老老实实地打电话告诉邹碧华。

“没事儿,放我这儿。”邹碧华果断地说。

很快,两兄弟会合了。邹碧华拿走箱子,邹俊华则带着一些随身换洗的衣服和画具,轻装出发了。

上海、南京、西安,邹俊华一连考了几场专业考试,最后回到了奉新。

“一定要通过高考!”邹俊华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早上6点,他起床吃饭,然后到河边看书,接着做练习,一直到凌晨两三点睡下。

邹碧华时常打电话来询问弟弟的备考情况,并不断提醒道:“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每天抽点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健康的状态,我已经让妈妈这阵子给你补点营养了!”

7月,高考成绩下来,邹俊华的成绩比艺术类院校的文化分数线整整高出了六十多分,英语也考得不错。全家人都很开心,看来,这次只要坐等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就行了。

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意料中的录取通知书始终没有来。邹俊华开始担心了,艺术类院校一般都是提前录取,通知书也应该是最早一批发出,怎么到现在还没来呢?

邹连德托了县教育局高招办的熟人去打听消息,熟人回复:“一直没有看见邹俊华的档案,根据以往经验,如果这个时候还没看到档案,多半就是没有被录取。”

没被录取?!邹俊华一下子懵了,邹连德也懵了。

“碧华,你去上戏打听打听,看看还能不能想想办法?”邹连德只得打电话给在上海的邹碧华。

炎热的七月,邹碧华赶到上海戏剧学院,空荡荡的校园里一个人都没有,他无助无奈又固执地站在那里,冷冷的教学楼俯视着他。弟弟一年的努力就这样白费了吗?他突然有些欲哭无泪。

与此同时,江西省奉新县的老家里,邹连德和邹俊华沉默不语,空气凝固得令人窒息。邹俊华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绝望,想着自己在北京的日日夜夜,想着自己为高考做出的种种努力,想着大哥对自己的拳拳付出,他的心难受到了极点。

突然,有人在楼下扯着嗓子喊邹俊华。

邹俊华跑下楼,是父亲的一个同事。“这里有一封挂号信,是上海戏剧学院寄来的。”来人把信交到邹俊华手里,转身走了。

邹俊华拆开一看,竟然是上海戏剧学院发给他的一份通知,告知他已被录取,注意查收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天呐,这真是老天爷给他开的一次玩笑!邹俊华狂喜地将录取通知书拿给父亲,惊喜万分的邹连德赶紧打电话告诉邹碧华。

“碧华,刚收到上戏的来信,俊俊被录取了!”

“已经被录取啦!”邹碧华在电话里哽咽起来,嗓子也沙哑了,“录取了就好,录取了就好!”他反复说道。

19989月,邹俊华来到上海戏剧学院报到。几天后,邹碧华请了朋友们一起来为弟弟庆祝。

“来,祝贺邹俊华‘蒙混过关’!”邹碧华开心地拿起酒杯招呼道。

所有的人都笑了,邹碧华笑得最灿烂、最舒心。站在一边的邹俊华默默看着大哥,他读出了大哥笑容里的那份疼爱和欣慰。

邹碧华()与弟弟感情笃深,在弟弟的眼中,他就像半个父亲。

“爸、妈,俊俊考上了上戏,以后我来供他!”邹碧华在电话里铿锵有力地对父母说道。多年以后,当邹俊华提起此事时,邹碧华说了四个字——“无怨无悔”。

本文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邹碧华传》